看点三: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等方针。
中国不但着力解决自身环境问题,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作用。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17年接连而来的世界级绿色大奖,代表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的赞赏。
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环境保护部被授予保护臭氧层政策和实施领导奖。9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非洲绿色长城组织方签订了协议,未来5年,中国科研人员将参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而在中国,政府多年高度重视、持续投入荒漠化防治。这条横跨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宽5公里、长7000公里的林带,将成为非洲防沙治沙的利器。曾经的塞罕坝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但建设者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执着让它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奇迹。
全球环境治理有行动中国不仅自己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让自己的生态技术和发展理念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等造福世界,特别是遭遇生态困境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表示,在该议定书框架下,中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超过27万吨,为公约有效履行贡献了重要力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厚植社会创业创新沃土,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支柱,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是主战场。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他强调: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习近平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因此,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战略投入。
当今世界,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目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制造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在世界上响当当、有质量竞争力的优势制造企业。
数字化制造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智慧制造等新兴前沿技术发展迅速。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判断既指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也为今后的经济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实现三个转变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超高的速度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了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列第22位,较2013年上升13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我国与世界各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当今世界,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习近平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抉择。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支柱,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是主战场。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市场。
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厚植社会创业创新沃土,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因此,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战略投入。
虽然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过去40年GDP平均增速在9%以上,2016年,我国GDP达到74万亿元,中国经济体量居全球第二,老百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经济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判断既指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也为今后的经济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化制造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智慧制造等新兴前沿技术发展迅速。
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依然大而不强,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